首页 资讯 行业数据

猪肉消费总量连年下滑,“进口猪肉”成中国猪肉市场波动关键因素

信息来源: 冷链马甲    发布时间: 2018年9月26日

      中国消费者对猪肉的热情似乎在减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刚发布的数据,猪肉在中国的消费总量已经连续下滑了三年,从 2014 年顶峰时期的 5719 万吨下降至 5487 万吨,降幅达到 4%。要知道,在 2014 年之前,猪肉需求每年的平均增长可达到 5.7%。

      与此同时,由于 2011 年至 2014 年间的供过于求,猪肉产量也在过去两年连续下跌,直到今年才出现“恢复性增长“,不过仅回升 0.8%。


      饺子制造商们会把这归结于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去年纯蔬菜类速冻饺子的销量增幅达 30%,而同期速冻饺子的整体销量增长只有 7%。

        去年 6 月,湾仔码头母公司通用磨坊的营销经理 Ellis Wang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内地消费者每周或每隔一周就想多尝点健康食物……尤其是那些 20-35 岁之间的消费者。”思念食品的一位产品经理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人们对蔬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增长空间”。

        这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说法。

        和全球的健康风潮一致,中国消费者对蔬菜或素食的兴趣确实更甚以往。

        按照市场调研公司英敏特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的说法,20-49 岁的中国人中,有 35% 的人认为素食会令其饮食更健康;此外,有 45% 的中国消费者觉得含植物蛋白或者蔬菜的果汁比纯果汁更健康。

       但它在宏观数据上体现得不算明显。单看国内蔬菜表观消费量(即产量加上净进口量)的变化,2016 年总量为 85111 万吨,同比增长 1.2%,整体趋势也在放缓。

      比较有趣的是一些细分数据。比如,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中的数据显示,2010 年至 2016 年,中国牛油果进口量从 1.9 吨上升至 25000 吨,翻了近 1.3 万倍。而根据

欧睿国际去年 10 月的统计,2016 年,中国在全球蔬菜消费中贡献了 40%。



        但这并不意味着肉类在中国消费者的饮食结构中地位正在下降。

        去年,国际食物政策研究发布的一份《2016 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指出,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约 59 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数的两倍。

        一种显而易见的解释是,猪肉消费量的降低与肉类饮食的多元化有关。1978 年以前,中国猪肉消费占整个肉类消费的比重在 80% 以上。到 2014 年,城镇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总比重已经下降到 56% 左右,农村猪肉消费占比也下降至 66% 左右。

        与之对应,从 2012 年到 2016 年,中国人均牛肉消费量增加了 33%,从 4.1 公斤增至 5.6 公斤。根据智研咨询公开的数据, 2016 年中国猪牛羊禽肉产量 8364 万吨,其中除猪肉外产量均有所增长,牛肉、羊肉、禽肉以及禽蛋产量分别增长 2.4%、4.2%、3.4% 和 3.2%。


2000 至 2015 年中国肉类消费中不同肉类占比变化,图片来自布瑞克咨询

        此外,如果单看猪肉这一品类,不同肉类产品的需求和比例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国内猪肉消费仍然以鲜猪肉为主,猪肉制品占猪肉类消费量的不足 15%。相比之下,美国肉制品占比超过 67%,而日本肉制品市场中三大类低温肉制品(培根、火腿、香肠)达到 90%。

        一些分析师认为,鲜肉消费向肉制品消费、中高温肉制品向低温肉制品的演进,可能是国内猪肉消费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按照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说法,从 2005 至 2020 年,冷鲜肉和冷冻肉占猪肉消费整体比例预计将从 12% 上升至 52%。



        2015 年国家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还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人口结构也是影响未来肉类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家庭中 60 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每增加 1%,将导致家庭人均肉类消费减少 0.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 年底,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 2.3 亿,占总人口的 16.7%。  

中国消费者猪肉需求已达上限

  目前,中国养猪户们正在兴建大型、现代化的农场,以更好地占据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猪肉市场的份额,而海外领先生产者正在改变养猪方式,以符合中国进口标准。例如,一些猪肉生产商已经停止使用在中国被禁止的生长激素。

  中国肉类消耗仍然远远高于其他任何国家。

  根据美国农业部估计,今年中国消费者将消费约7400万吨的猪肉、牛肉和家禽肉,这个数量是美国的两倍。其中消费数量一半以上将是猪肉,对于外国生产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增长市场,特别是西式包装的肉类。

  但是,中国猪肉需求却已经达到了上限,这比大多数官方预测时间都要更早。

  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过去3年猪肉销售量现已下降。去年,猪肉销量为4085万吨,比2014年的4249万吨有所下降,这也是3年来的最低点,预计此数据在2017年还将略有下降。

  尽管官方数据显示,猪肉供给较去年略有下降,但中国猪肉价格自1月份以来仍下跌了25%左右。

中国猪业的全球化竞争——进口猪肉



  从2013年以来中国进口猪肉总量来看,在2016以前,我国的猪肉进口量从没有超过100万吨,最高仅有77.8万吨,但2016年直接从77.8万吨翻番至162万吨,今年1-10月份已经进口100.5万吨,如果考虑猪副产品的进口量,2016年,仅海关进口的猪肉及猪副产品的进口量达311.1万吨,再加上走私猪,中国一年的猪肉进口量可能超过500万吨,约占中国的全年猪肉总产的1/10。因此,进口猪肉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千万不能低估。

  进口猪肉为什么会增长这么快?核心在于政策。2007年-2008年,政府通过发放母猪补贴等政策来鼓励养猪,但最近几年,环保问题限制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政府高层对进口猪肉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进口肉类、农产品就是在进口土地资源。因此,未来中国的肉类进口量可能还会增长,玉米、DDGS、小麦、高粱等和土地相关的农产品将来都可能会大量进口,但在进口总量是,政府会有合理的把握。将来,养猪人的“钱袋子”可能时时刻刻都会受到进口猪肉的影响,当猪价涨至11元/斤,一头猪能赚1300元时,只要每个月进口几十万吨的猪肉,就可能直接将猪价从11元压至9元/斤,这就是进口猪肉的影响。

  中国每年有7亿头的生猪出栏量,全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国仅有1亿头出栏量,很多人认为美国的生猪养殖规模无法给中国提供那么多的进口猪肉。但美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优越,四面环水,而且处于北温带,非常适合玉米、大豆、小麦等饲料粮的生猪,除此之外,其耕地面积相当于中国的几倍,但养殖量仅有1亿头,可以看出,未来美国的生猪养殖增长空间非常大。

  从中国的猪价、养猪成本线与国际竞争成本线波动对比来看,中国的养殖成本比国际成本高50%以上,未来如果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存活下来,养猪成本线必须达到国际竞争成本线。国内养猪的成本线分布情况为东北最低、华北次之,华中居中,华南、西南最高,因此综合考虑饲料成本、养殖环境等因素,只有华北、东北地区的养殖成本有希望降到国际竞争成本线,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南部的经济区在缺少大量进口玉米的情况下,很难和国际成本线竞争。政府在规划生猪产区时将长江中下游以及南部经济区划为约束发展区也考虑到这两个区域的养殖成本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


申明:中国冷链物流信息网所提供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信息权归原网站所有。我们致力于提供免费冷链物流信息, 帮助冷链行业发展。